2023年,是远达环保高质量推进“绿能、低碳、生态、科技”转型发展的重要之年。一年来,远达环保在公司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抢抓绿能生态融合发展新机遇,聚焦“两个赛道”,实施“双轮驱动”,以最优作风、最强担当和最足干劲抓落实、谋经营、促发展、保安全,实现了经营绩效全面提升,厚植了高质量发展根基,公司被评为“ESG金牛奖央企五十强”,在国家能源互联网大会上获评“2023能源互联网最佳实践案例”,在2023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中荣获“优秀成果转化奖”,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价值贡献。
一是经营业绩全面回升。受益于火电特许经营与水务运营项目的持续稳定江南·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远达环保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2023年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工程公司、生态能源公司扭亏为盈,装备公司出表,亏损企业户数同比减少4家,同比大幅度减亏。二是提质增效成效突出。全年实现回款47.45亿元,年末经营性净现金流5.86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两金净额为近五年最低。深挖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营的提质潜力,全年压降成本费用超2,100万元,主要原材料采购金额同比下降5.66%。
一是抢占“大火电”赛道,特许业务攻坚突破。抢抓“大火电”新机遇,基本锁定青海桥头、上海漕泾、江苏滨海等特许经营项目,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持续推进国家电投集团公司外部新增燃煤机组环保设施特许经营合作。二是“水务+绿能生态融合”取得新发展。海南户用侧综合智慧零碳电厂28MW和广东户用侧综合智慧零碳电厂100MW项目落地。三是传统水处理业务持续开花。中标通辽热电凝结水精处理、贵州织金电厂锅炉补给水、漕泾二期除盐水项目;中标雅安永兴工业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屯昌县高山水厂供水工程项目。四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完成内蒙古“光伏+”沙漠生态治理实验项目、四川甘孜光伏生态修复项目。江西宁都项目完成全容量并网、收益超预期;完成江西新余、浙江浦江200MW新能源参股项目公司组建;成立远达绿碳科技公司,布局碳减排、碳利用产业和碳规划、碳核查等业务。五是CCUS示范项目指标领先获行业认可。上海长兴岛CCUS示范项目优化并投入商运,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碳捕集吸收剂供应体系,初步形成技术盈利模式。六是“三回收”技术研究取得关键进展。完成光伏组件拆解回收中试样机研制,初步具备50MW/年组件拆解能力;开发风机叶片回收现场和工厂切割设备,启动回收示范线布局;完成废旧锂电池电芯全自动精细化拆解装置研制。
一是国家电投集团内外订单取得双丰收。统筹推进市场开发,全年获取市场订单31.25亿元。其中,国家电投集团内订单14.84亿元,同比增长168.59%;国家电投集团外订单金额及同期占比在五大发电集团所属同类企业环保业务中均排第一。二是传统和新型两个赛道业务实现双增长。全年传统业务订单达21.98亿元,同比增长25%。落地脱硝催化剂集团内总包配送项目,连续三年实现脱硝催化剂出口,全年脱硝催化剂订单超40,779立方米,创投产以来最高值。先后获取云南张半山、安徽宿州等新能源工程建设项目,订单金额超9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分布式光伏、山地集中式光伏、风电领域工程建设业绩“零突破”。三是协同营销立体化深入推进。积极推进“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大协同营销模式,先后与集团公司内江西公司、广东公司、青海省投等兄弟单位签订10个党建联建协议、5个战略合作协议。
一是新技术开发及示范取得突破。在合川原燃煤烟气碳捕集中试装置基础上,模拟开展燃气烟气碳捕集试验,拓展形成兼具燃煤、燃气烟气碳捕集试验能力。公司初步确定以加氢制甲醇为主的CO2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方向,完成千吨级CO2加氢制甲醇中试方案设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湿式氧化镁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与资源化关键设备及集成示范”完成并通过验收,垃圾气化炉、纳米超高耐磨损催化剂等完成技术示范。
二是科技创新成果再获佳绩。获得省部级及其他类科技奖励8项,其中“低能耗燃煤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创新示范项目”获评国家“2023能源互联网最佳实践案例”,并荣列2023年度重庆市十大科技进展,成为CCUS领域唯一入选案例,工业高盐废水零排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新增专利20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
一是管控体系持续完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月度专题会、周例会调度机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两级”检查,探索推进关键岗位安全生产履职尽责评价,持续提升双重预防机制运转效能,排查整治隐患1,500余项,“四防”隐患同比下降51%。二是坚持技术、质量、成本和服务“四个领先”目标不动摇,协同提升工程业务竞争力。强化承包商“等同管理”,全过程抓实承包商专项整治。首个山地光伏云南张半山项目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工艺,安全优质地实现了全容量并网目标。
2024年,公司将坚持以创新驱动和改革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抓好2024年发展和经营工作:
一是高标准制定全年科技目标任务,结合公司产业发展、兄弟单位等生态环保需求,系统梳理重点技术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二是加快健全科技市场化转型机制,结合市场需求和公司产业发展方向,针对传统、新兴产业的不同情况,统筹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及时开展传统环保技术升级,发挥公司在传统产业领域“产业+科研”优势,围绕“大火电”环保业务,持续推进烟气治理、水处理技术升级和迭代,促进存量运营资产提质增效;四是推动“双碳”及绿电转化新突破,力争碳资产管理咨询服务、碳捕集工程技术服务、低碳科技项目服务等市场业绩实现突破;五是提速推进“三回收”产业化落地,同步推进技术研究。
一是提高市场营销质效,继续实施投资运营+工程总承包协同开发模式,聚焦国家电投集团内外大火电环保、新能源EPC,全力争取市场订单质量和效益实现新突破;二是提升工程技术水平,坚持技术为先,结合公司产业发展需要,及时收集、研发适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技术,强化设计的多方案比选,持续开展设计优化;三是强化工程质量管控,坚持质量为本,成立公司工程整治提升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多管齐下提升工程质量,把项目做出好的质量效益;四是强化工程成本管控,坚持成本为王,厘清工程项目成本结构,强化关键成本点控制,确保造价成本领先;五是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坚持服务至上,贴近市场,贴心用户,优化完善标准化、全流程的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强客户服务满意度管理,查找短板弱项,及时回应客户关切。
一是精选优选投资项目,大火电环保特许经营方面江南体育,继续用好专项工作机制,集中力量和资源,采取BOT+EPC协同推进,“一厂一策”与业主商定商业模式,确保“两部制”电价体系下,新增项目收益率满足集团要求。新能源+生态治理项目方面,优选综合条件好的地区,重点开发集中式新能源,优先开发风电项目;用户侧优先开发成规模的工商业项目。二是加强基建工程管理,在前期推行标准化设计理念,加强技术经济研究,确保新能源项目可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三是提高生产运营水平,实施标准化运维管理,聚焦“智改数转保安全提效能”,搭建新能源、特许经营、水务等智慧场站,实现产业“整体性”增效。
一是创新激励机制,落实“效率决定用工、效率调整薪酬”要求,强化业绩贡献决定薪酬,加大收入分配向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一线岗位倾斜力度。二是协同深挖存量业务价值,公司全员要养成“过紧日子”工作习惯,着眼“全口径、全要素、全环节”降本增效;强化经济活动靶向分析,促进工程业务毛利率、运营业务盈利水平提升;深化“双亏”治理,“点对点、面对面”制定重点扭亏行动项,严防扭亏企业返亏回潮;狠抓“两金”压降,加快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减少“出血点”;完善焦重点任务TOP谱系管理,增强对经营目标保障作用。
全球经济出现新的机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各国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加速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全球经济提供发展新动能。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我国2023年GDP增长5.2%,2024年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动能的支撑替代效应不断增强。
生态环保行业走向纵深发展。国家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纳入2024年重要任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宏观环境长期利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
大气治理行业将迎来新发展。2023年,随着蓝天保卫战的深入开展,我国大气治理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产业机构健全、投资不断增加、大气治理技术迅速发展、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十四五”的收官阶段,非电行业烟气治理需求将持续释放并提速,重点行业VOCs污染物治理和无组织排放管控持续快速推进,机动车船尾气治理进一步强化,室内环境标准不断趋严,绿色能源迅速崛起,工业重点行业的碳捕集、封存、综合利用工程试点、示范在加快推进。随着“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的伙伴关系”的持续推进,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将会更加密切,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能源行业加速转型升级。目前国内“大火电”和新能源工程建设市场仍处于窗口期阶段。受“两部制”电价、电力现货交易等新政影响,容量电价政策增强了煤电企业投资的信心,也必将促进更多煤电投资项目落地。同时,为满足国家对于未达到环保要求的煤电机组不能执行容量电价机制,倒逼其进行环保改造,为公司开发“大火电”业务也创造了更广阔的外部市场环境,煤电灵活性改造要求将连锁带动环保装置优化升级新机会。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合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至2.7%,是2020年以来增速最低的一年。
从生态环保行业来看。宏观经济恢复缓慢,部分行业经营困难,压力传导至环保领域,影响治污动力及资金投入,使得相应环保市场增速放缓。
当前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大气污染治理产业集中度不高、行业恶性竞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源头减排和结构减排,给末端治理带来挑战。
从能源行业来看。“十四五”后三年能源保供与清洁转型同步推进,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的新型电力系统尚未建成,超规划超预期快速增长的集中式、分布式新能源消纳矛盾突出,部分地区例弃风弃光风险加剧,需更加关注资源和消纳条件,降低投资风险。新增保供煤电机组,寿命期内要历经保供、调峰、备用三个阶段,收益边界和政策边界、投资收益不确定较大,需优化布局、控制规模。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仍然集中在脱硫脱硝除尘工程总承包、脱硫脱硝特许经营、脱硝催化剂制造及再生以及水务工程及运营等业务,前三项业务均为大气治理产业链的业务。目前,公司的主要业绩贡献仍来自于大气治理领域。
公司在大气环保领域的利润贡献主要来自于特许经营业务,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运营管理及区域发展能力、大数据分析及集约化管理能力以及客户维护能力等4个方面。目前公司运营管理的特许经营项目25个,涵盖了10-100万千瓦各等级机组,遍及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中等区域,为脱硫脱硝特许经营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同时,公司利用点多面广的优势进行区域市场发展,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可实现市场开发效率的提升及新增项目管控的进一步集约化。特许经营公司建立了大数据实时检测及数据分析平台,可实时进行生产监控、故障诊断、指导生产,实现后台技术资源的集约共享;成立了6个区域服务中心,提供技术服务、检修维护、备件供应、人员培训等保障,可对生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快速响应,基本实现了特许经营的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
报告期内,在各行业需求逐步恢复的背景下,公司催化剂业务积极出击主动扩大市场占有率,全年累计中标方量4.08万方,金额4.85亿元;全年累计销售38,321方,市场占有率20%以上。连续三年实现脱硝催化剂出口,全年脱硝催化剂订单超40,779立方米,创投产以来最高值。催化剂新兴产业孵化取得进展,完成CO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验证平台主体装置建设。公司催化剂业务主要产品技术包含燃煤电厂脱硝催化剂、非电领域中低温脱硝催化剂、再生催化剂以及性能检测和喷氨优化。公司现有产品16、18、20、22孔薄壁式蜂窝燃煤电厂脱硝催化剂。相比市场厚壁催化剂,具有开孔率高、比表面积高、脱硝效率高、同样烟气量体积用量小、SO2转化率低、专有配方抗磨损强度高等特点,且薄壁催化剂每方体积密度低约20kg,成本节约5%。除常规孔型外,公司研制了25孔超低温脱硝催化剂配方及生产技术,160℃脱硝率达90%以上,该技术在国内属领先水平。目前已在山西铝业氧化铝烧成窑低温烟气脱硝项目上投用,现场各项指标性能完全满足项目使用要求,NOx排放达超低排放要求。报告期内,公司已完成55孔高孔数脱硝催化剂生产技术开发,扩大了催化剂业务蜂窝式脱硝催化剂的孔型范围,从13孔覆盖到常规的16-22孔型,以及高孔数的25、30、35、40以及55孔。
公司水务业务已积累了丰富的水污染治理业务技术资源。包括燃煤电厂脱硫废水烟气蒸发零排放、工业废水零排放、基于MVR蒸发结晶的SCR催化剂再生含砷废水污染物零排放、燃煤电厂废水零排放MVR模块化系统及预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厂智慧管理系统、燃煤电厂水系统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市政污水处理高效沉淀及过滤、低碳氮比市政污水生化处理、乡村污水一体化装置、无动力厌氧一体化污水处理、分散式污水一体化处理装备、市政污泥燃料化技术方面的研发及应用,对公司水务业务拓展奠定了技术支撑。公司2023年在传统水务业务中深入挖掘,运营规模稳中有增,通过存量在运项目,积极获取提标、扩建、协同处理等再投资机会;通过项目示范推广,抢占电厂废水零排放市场;积极开拓海南市场的生态治理业务,发展分散式农污治理项目。
目前公司基本形成以工程建设、投资运营、产品制造、技术服务四大价值链为核心,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架构体系,以环保、节能和水务为主营业务,业务范围涵盖脱硫脱硝除尘工程总承包、脱硫脱硝特许经营、脱硝催化剂制造与服务、水处理工程与运营、除尘设备制造、节能服务、环保物联网大数据服务等多个领域,覆盖全国多个地区,并拓展到海外市场。
1.较强的工程服务能力。截至本报告期,公司已累计签约脱硫、脱硝、除尘EPC项目装机容量超过3.13亿千瓦,累计建成408个工程823套环保装置。截止目前,工程公司共取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银奖11项;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等奖项。
2.规模化运营能力。截止本报告期,公司已投运脱硫脱硝除尘特许经营装机容量4415万千瓦(其中:脱硫2085万千瓦,脱硝2066万千瓦,除尘264万千瓦),形成了华北、华中、西北、东北、西南五个区域中心,脱硫脱硝特许装机规模居五大发电集团前列。
3.具备完善的脱硝催化剂制造产业链。脱硝催化剂具备设计、生产、催化剂再生、废弃催化剂回收处置的全过程服务能力,取得危废经营许可。
4.领先的技术研发及创新创造能力。公司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是中国烟气脱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公司拥有全国最大、亚洲第二的合川原烟气净化综合实验基地、国内唯一的催化剂性能检测中心和活性焦脱硫脱硝中试实验基地,可进行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脱汞、二氧化碳捕集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同时还建成了国内首个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及液化装置,以及水处理综合实验室,搭建了公司环保科技创新、工程示范的重要承载平台。
报告期内,新增专利20件,其中发明专利11件。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低能耗燃煤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创新示范项目”获评国家“2023能源互联网最佳实践案例”,成为CCUS领域唯一入选案例,并荣列2023年度重庆市十大科技进展。工业高盐废水零排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电投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公司主持编制的《燃煤电厂脱硝SCR装置分区喷氨控制技术规范》等3项国家电投集团企业标准发布实施,牵头申报的《火电厂化学吸收法烟气碳捕集装置调试规程》等2项团体及集团企业标准获批立项。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52亿元,同比增长2.78%;实现利润总额0.96亿元,同比增长370.71%;归母净利润0.54亿元江南体育,同比增加0.82亿元。主要业务板块情况如下:
2023年,环保工程业务市场订单拓展取得较好成绩,工程产值及毛利率同比增加,实现营业收入8.98亿元,同比增长11.24%,实现利润总额-0.53亿元,同比减亏1.18亿元。
2023年,受下游建材市场低迷影响,脱硫石膏市场供大于求,销售价格不断下滑,公司特许经营业务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2.48亿元,同比下降0.35%;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同比减少0.37亿元。
2023年,成功实现国家电投集团内催化剂总包配送,进一步夯实了行业竞争优势,产销量突破历年新高,公司脱硝催化剂产量4.1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42.55%;销量3.83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4.26%,实现营业收入4.24亿元,同比增长13.29%;实现利润总额636万元,同比增加300万元。
2023年,公司水处理运营业务实现稳步增长,但水务工程业务市场竞争加剧,毛利率下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5亿元,同比增长12.68%;实现利润总额4,856万元,同比减少403万元。
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的推动下,“环保”被赋予更丰富内涵,不再限于传统环境治理“减污”概念,更肩负绿色低碳“降碳”使命。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4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会议和文件明确,锚定2035年建成美丽中国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家重要任务,围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鼓励支持大气污染治理和碳减排、生态环境修复、废弃物回收及循环利用等产业发展。
1.全球经济出现新的机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各国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加速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全球经济提供发展新动能。
2.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我国2023年GDP增长5.2%,2024年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动能的支撑替代效应不断增强。
3.行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实施燃煤电厂“两部制”电价机制,将对公司特许经营业务产生实质影响、为满足燃煤电厂深度调峰需求,存量特许经营项目需增加投资和运营成本,继续按原方式结算,短期内收益基本稳定,长期来看,会因燃煤电厂利用小时降低而影响收益,需优化结算方式。
4.生态环保行业走向纵深发展。国家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纳入2024年重要任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宏观环境长期利好生态环保产业发展。
5.能源行业加速转型升级。预计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2020年的3倍。我国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预计2024年全年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投产规模保持在2亿千瓦以上,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
6.外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虽然短期内“大火电”EPC市场出现机会,但受多重因素影响,业主决策谨慎、推进缓慢,且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新能源和生态修复市场业务领域,公司依旧存在项目获取优势不明显的问题。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境外煤电环保业务需求萎缩,开发难度和潜在风险依然很大。
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主线,坚定“绿能、低碳、生态、科技”转型方向,聚焦“能源环保+环保能源”产业定位,坚持市场导向,强化创新驱动,突出资本运作,实施“工程服务+投资运营”双轮驱动,做精做优烟气治理、水处理传统产业,着力巩固“原赛道”;大力开展新能源+生态治理,加快打通“双碳”服务及绿电转化产业链,积极稳妥布局废旧电池、光伏组件、风机叶片回收利用、储能及绿电交通等新兴产业,加快构筑“新赛道”,致力于打造先进环保技术提供商、能源生态融合发展集成商、绿能低碳生态科技产业运营商江南体育。
一是坚持“战略引领”原则,以年度计划落实规划目标,以经营预算保障年度计划,以考核激励牵引价值创造,科学统筹公司系统各项资源,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二是坚持“提质增效”原则,统筹外部市场与企业内部资源,持续开展存量资产提质增效,优化资产结构,以积极的效益目标支撑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原则,结合最新发展形势,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四是坚持“风险可控”原则,把握好投资与融资平衡、规模与质量平衡,加强资产负债率的控制和资本结构的优化,确保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大火电”为中心,全力争取新建“大火电”机组“三废”治理EPC和BOT市场。二是大力开发“绿能生态融合”项目,推进新能源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开发落地见效。三是立足传统火电与新能源“两大市场”,提升订单业绩,持续拓宽生态环保业务空间,全力稳住EPC市场基本盘。四是推进CCUS技术研发及示范,优化完善化学吸收法碳捕集技术,力争绿电转化取得突破。五是推进“三回收”示范应用,加快产业布局。
一是聚焦能耗、物耗指标,通过内、外部对标,加强精细化运行及日常检修维护管理,坚决堵住项目现场管理“跑、冒、滴、漏”,实现降本增效。二是狠抓工程设计、物资采购、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全流程管理,强化工程质量管控,全面提升工程管理能力,提高工程质量,多创优质工程。三是持续优化公司系统规模化采购,提升采购规范性、压降采购成本。四是坚持“零死亡、零事故”目标不动摇,全方位强化安全基础管理,狠抓监督、保证、支撑三大体系建设,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一是加强项目投资风险防范,准确把握经济可行性和风险可控性判断,从源头注重投资项目风险和收益管理。二是强化资金保障,优化融资渠道、方式,按投资进度安排好资金供应,保障资金流动性安全充裕,防范资金风险。三是提升资产运营效益,不断优化资产结构,保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近年来国家对碳中和、碳达峰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加强,火电行业将面临更高的环保压力和成本压力,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面临从单一领域向多领域拓展、产业链一端向两端延伸发展的调整,环保企业面临转型压力,传统业务发展面临挑战。二是我国逐步构建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要求,清洁能源比重逐步加大,公司绿能生态融合发展领域的技术储备、人才培养、资质业绩等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在新业务领域存在基础薄弱、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阻碍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应对措施:1.充分发挥生态与环保技术优势,巩固公司“传统赛道”,构建“新赛道”,充分发挥生态与环保技术优势,及时调整战略规划,使其匹配企业发展现状,为公司巩固“传统赛道”,构建“新赛道”,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持续跟踪行业政策动向,提高政策应对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持续跟踪环保政策动向,深入研究电力、环保及相关细分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针对环保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加强分析研判,提高政策应对的精准度和有效性。3.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实现战略转型,聚焦年度发展目标任务,发挥部门统筹、协调、支持和服务职能,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市场调研、交流对接、推进项目落地,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机制,采用恰当的措施,落实战略方案推进并实现战略调整或战略转型。
一是应收账款风险,由于部分项目前期调研不充分、业主资金紧张、结算争议、尾工缺陷等原因,可能导致应收账款回款缓慢。二是盈利能力风险,随着大气环保政策陆续出台,煤电环保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传统业务市场接近饱和,新能源发电量逐渐挤占传统煤电发电量,受两部制电价影响,特许经营业务未来收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1.构建企业客户信用系统,做好项目事前风险评估。进一步完善信用管理,在项目前期调研阶段尽可能降低客户信用风险。积极寻找新的合格业务伙伴,形成良性的合作机制,与履约情况较好的业务伙伴积极建立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完善“谁经办、谁负责、及时清理”的责任机制,提升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能力和水平。2.细化项目收款管理,加强重点工程项目、运营项目款项催收。3.加强完工项目尾工缺陷处理,促进总包结算和尾款回收。对历史陈欠项目,采取一项目一策略方式,制定收款方案。加快办理工程结算进度,积极解决项目遗留问题及尾工缺陷,有效保障公司正常运行所需资金。4.强化资金预算管理,合理安排资金,做好资金保障。制定详细的资金预算计划,明确各项支出和收入,并对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和把控。
一是在双碳、新能源等政策影响,以及在增强火电的调节性支撑性作用刺激下,火电市场虽表现出先抑后扬的阶段性窗口特征,但投资方鉴于项目经济性考虑及新能源配备化要求,对火电项目投资持愈发谨慎的态度,在项目呈现不确定性的同时,加剧了有限空间下的煤电环保市场竞争,对公司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工程质量等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二是当下市场中,传统火电BOT及EPC项目方案与产品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叠加业主从项目经济性考虑、普遍推行煤电项目EPC大总包模式的控价传递影响,低价策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甚至市场上存在以低于行业平均价等恶意竞标情况,公司烟气治理、催化剂等业务的开拓面临严峻挑战。
应对措施:1.加强公司质效管控,提升公司竞争力从组织架构、支撑保障、激励措施等方面统筹施策、整体发力,提升整体生产、运营效率,构建起强大的营销体系,实现市场与技术、市场与生产等多方面的相互促进,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从而降低投标价格,提高公司的竞争力。2.持续加大项目储备,为市场目标提供支撑。3.培养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公司资质,为业务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培养公司人员的综合能力,按照公司“一加二”培训要求,组织专业培训,提高公司各类资质的等级,为业务开发的提档升级提供支撑。4.依托产业一体化,制定差异化开发策略依托产业一体化架构基础,发挥科技创新及投资带动EPC的双轮驱动效应,加大客户需求引导及目标细分市场培育,制定差异化的市场开发策略。
一是安全生产风险,由于对承包商等同化管理未达预期、项目部人员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安全生产培训效果不显著等原因,导致项目现场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现场管理不规范,生产、施工、制造等过程中安全风险增加。二是技术研发风险,科技创新对公司产业发展技术优势的支撑力度不足,需要结合公司产业规划调整开展全面布局;因政策变动等因素,部分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未及预期;科技创新考核激励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难以通过考核手段有效激励技术研发。
安全生产:1.开展针对性安全培训,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升人员安全意识。一是加强人员安全意识培养,将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列入项目部工作计划;二是加大安全检查力度,进一步细化各级人员上岗到位标准,将职责落实到岗到人,确保人身、设备、生产安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2.完善项目人员、承包商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按照“建单明责、知责懂责、履责尽责、失职问责”原则,优化项目人员、承包商安全责任考核评价机制,持续组织各单位每月考评施工承包商安全生产管理绩效,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有关承包商不良行为进行处置。3.组织各级单位配足配强技术监督人员,强化信息化安全监督模式。保障项目安监人员储备,加强项目自查监督、远程视频抽查等,确保隐患发现及时、排查治理彻底,加快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工程项目安全、优质、按期建成投运。4.深入开展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以开展定期、专项、重点检查和专项督查为手段,重点加强老旧环保设施以及重点、难点的隐患排查治理,对重点项目实施挂牌督办制度,强化闭环管理;组织开展生态环保专项排查,完成远达生态环保“两清单”问题录入及闭环。
技术研发:1.坚持“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模式,提升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加深科技000021)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坚持“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模式,围绕公司战略布局深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建设。2.推进科研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紧盯政策动向,把握市场方向,加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力度,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3.优化完善科技创新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市场化考核指标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对公司产业转型的支撑作用。
已有13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06-30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4.22亿股,占流通A股54.05%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5.36元。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股东人数变化:年报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3-12-20)减少281户,幅度-0.64%